学术前沿 | 【北医人物】张路霞:大数据·大梦想
2019-05-20
人物简介:张路霞,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博士,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硕士。现任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助理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、教授。
“特殊”的成长路径
1994年,张路霞考入北京医科大学(现北大医学部)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,毕业时保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研究生。若按常规培养路径,张路霞将和其他同学一样,经历住院医师、住院总医师、主治医师的发展阶段。但张路霞的学术成长道路出现了一个“偏向”。
2002年,肾脏病学界发生了一件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大事。长期以来,学术界对肾脏病没有统一的定义。这一年,美国肾脏基金会(NKF)首次对慢性肾脏病(CKD)进行了简明定义并统一了诊断标准,这使得在人群中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具备了可操作性。一时间,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肾脏病人群研究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,肾脏病的人群发病率约为10%。这时,大家才认识到,肾脏病亦是常见病。
张路霞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
比起国外肾脏病研究的风生水起,国内的研究却悄无声息。两年之后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的王海燕教授勇扛大旗,率先在北京石景山地区,以国际最新肾脏病诊断标准,开展了我国第一个肾脏病人群研究。
“王海燕老师当时觉得我数学思维比较好、头脑比较灵活,于是让我来做这件事。”张路霞回忆。此时是张路霞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。这是她第一次进行流行病学研究,面对这个2千多人规模的研究,如何进行研究设计,如何收集数据,如何分析数据……张路霞边干边学边琢磨。
2004年8月,张路霞面临一个选择。与她同期的博士研究生都开始进行主治医培训,而研究项目也进入到关键的数据分析、文章撰写阶段。
当时,有前辈劝她:“主治医培训对于临床医生非常重要,一步落后步步落后。”经过考虑,张路霞还是决定将研究工作进行到底。“我当时想,不管怎样这项研究我要坚持做完。哪怕临床上落后于同届同学,我也认了。”
事实上,这种临床和研究的矛盾永恒存在。“很多临床大夫都是白天管病人,晚上读文献、写论文。”张路霞说。
而当年之所以做出坚持到底的决定,张路霞认为主要是出于对王海燕老师的敬仰和信任。“因为是王老师看准的方向,她又愿意让我来做这么重要的事情,我就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,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。”
确实,王海燕教授独具慧眼,她认为张路霞有潜质能够成为肾脏内科与流行病学的跨学科人才。日后,她又支持张路霞出国留学,接受正规的流行病学培训。
2008年,张路霞受国际肾脏病协会(ISN)资助,赴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公共卫生硕士学位。这段学习经历在张路霞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“经过这两年的系统学习,我从一个在实践中自学的门外汉,变成了一个能够跟公共卫生专家合作、对话的内行人。”有过流行病研究实践经验的张路霞,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短板所在,因而在学习中,就更能抓住要点,提升很快。
这段学习经历,也让她越来越认识到:“做医生无论多么努力,治愈的病人总是有限的;而公共卫生从人群角度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能让更多的人受益。”
瞄准学术前沿
回国之前,张路霞还有点担心:会不会学到的用不上,没活干?
但北大医院肾内科学术氛围浓厚,王海燕教授、赵明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紧跟国际学术发展方向,具有敏锐的洞察力,他们非常支持张路霞这样的临床—科研两栖型人才的发展,更支持她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。
回国后,张路霞参与了由王海燕教授牵头的“全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”。这是一个涉及13个省市、自治区的全国性横断面研究。该研究历时4年,对于全国近5万名18岁以上成年居民进行了慢性肾脏病的调查。研究结果于2012年在《柳叶刀》杂志刊出,张路霞是并列第一作者。
这一研究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,引用量过千,成为肾脏病流行学研究中里程碑式的文章。研究结果显示,我国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.8%,这表明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我国巨大的公共卫生挑战。
参加美国肾脏病年会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张路霞逐步成长为成熟的肾脏流行病学专家,带领团队做出了许多重要研究。
2016年,张路霞作为第一作者,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发表论文“中国慢性肾脏病疾病谱的变迁”,研究显示,在2011年,中国肾脏病疾病谱发生了一个交叉,糖尿病肾病首次超过了肾炎引起的肾脏病,且随时间的延续,趋势愈加明显。这个成果最后形成政策建议,上报原国家卫计委和世界卫生组织。
在进行流行病人群研究的同时,北大肾内科更是瞄准了学术前沿。2014年,由王海燕教授提议,张路霞带领团队着手建立了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(CK-NET)。“大数据”的概念开始渗透在张路霞研究工作的日常。而随着“大数据”技术的日益成熟,CK-NET得以高速发展。
目前,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整合中国多源肾脏疾病数据,利用机器学习等前沿的数据分析方法,为医疗决策提供基于数据的证据支持,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,进而促进对肾脏疾病的有效管理。目前可用的数据涵盖了超过100万人群的若干大型数据库,可用的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级监管数据、社保数据、多中心队列研究数据和区域性电子病历数据等。
基于CK-NET框架,张路霞团队在2017年6月,完成了一份近200页的《中国肾脏病年度科学报告》,具体描述了中国肾脏病的各方面阶段性研究结果。该报告发表在国际肾脏病领域著名的《美国肾脏病杂志》(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),并成为封面报道,该杂志并特意配发了题为《CK-NET:大数据,大梦想》的述评。
可以说,在健康大数据研究领域,北大医院肾内科抢得先机,占据了高点。2016年,他们参与推动了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成立,张路霞担任常务副主任。
“一方面,我们北大医院肾内科有着追踪国际学术前沿的传统,这是王海燕教授尚在世时就奠定的;另一方面,做事踏实,有很强的决心和执行力,能将新想法在不熟悉的新领域中落地。”张路霞总结他们的经验。
迎接大数据的挑战
2018年4月28日,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正式成立。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,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、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担任共同院长,张路霞任研究院院长助理。
从“研究中心”,“升级”到“国家研究院”,北京大学在医疗大数据研究领域的定位发生了改变。“作为研究中心,我们会希望自己深钻某一领域,取得成果获得认可;现在我们是国家研究院,这就要求我们业务覆盖的面要广,要密切配合国家的需求。”张路霞解释。
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成立仪式
随着“大数据”在全球范围内的升温,2015年,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“国家大数据战略”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。
2018年2月5日,世界著名医学期刊《英国医学杂志》(BMJ)在线发表了张路霞等人题为“Big Data and medical research in China”的述评性文章。文章介绍了“中国的大数据与医学研究”的最新进展,指出“促进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”。
作为人口大国,中国面临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、供需结构失衡、医保收支压力大等困境。大数据与创新数据应用技术的融合极有可能给医学研究和对疾病、健康的理解带来颠覆性的变革,也极有可能让我们找到中国医疗困境的突破口。
配合大数据国家战略需求,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设立了:发展战略规划部、资源评估与管理部、安全伦理与法律部、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部、核心技术部、服务平台部、示范应用部、教育与培训部等部门。
“智库”将是国家研究院承担的重要功能。“我们将围绕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国家战略目标与需求,提供理论支撑、证据支持和形势预测,并提供规划和策略建议。”张路霞说。
“健康医疗大数据质量和价值评估”是国家研究院的另一项重头工作。
二十年前,大数据被定义为“海量(volume)、高速(velocity)和多样(variety)的信息资产”,而今真实性(veracity)和价值(value),成为描述大数据重要特征所必需的新维度。
在过去的十年中,国家加大了对医疗信息化的投入,中国拥有着大量的数字化医疗数据,在大数据领域具备天然优势,但数据的标准化问题则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。
“中国现有超过300家的医院信息系统供应商,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标准。即便是同一个医院,往往可能使用十几家甚至二十家供应商来支撑其信息化业务。而且,不同的健康医疗机构间没有数据交换的系统性需求。”张路霞介绍。“同时,中国缺乏统一的、能够广泛应用的医学术语体系。”“此外,中国转诊体系尚未完善,各地医疗质量差异大,病人流动性大,很难捕捉到一个人规律的随访资料。”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大数据的质量。
国家研究院正着手建立数据评估体系。“我们希望把数据科学、生物统计、卫生政策、医疗信息等各领域专家的意见整合,最后形成一整套方案。”张路霞说。
同时,国家研究院也启动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,“包括如何汇集不同数据,如何处理非结构化数据,如何保障数据安全、隐私等关键技术“。
隐私问题也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,但目前中国还未有针对大数据的相关法律和法规。国家研究院正在草拟专家共识,以期对业内产生广泛影响。
“数据本身不是目的。”张路霞常传达这样的理念。“我们希望从数据中提取信息最终变成智慧。”相比起业内对数据本身的过多关注,张路霞更关注数据如何产生价值。
“有价值的医疗大数据应用,一定是问题驱动的,即是要解决健康医疗中最迫切的问题。”张路霞表示。“因此,我们亟需医疗研究人员与数据科学家的深度融合,提出有价值的医疗问题,然后通过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增强学习等数据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,最后实现数据应用、人工智能。”
但现实是,数据科学家和医疗专家学术层面的深度融合很难实现。“一方面,临床专家太忙;另一方面,数据科学家往往把医疗问题看得过于简单,但事实上医学的专业壁垒很高。”张路霞解释。
国家研究院正在筹建新兴交叉学科,培养数据科学和医学的跨学科人才。“通过学科交叉人才来打破这两个行业之间的壁垒,把对话的渠道真正的建立起来。”走了学科交叉道路的张路霞,同样寄希望于培养新型交叉学科人才来推动中国医疗大数据的发展。
依托北京大学的医疗、学科、人才优势,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未来要做的事很多,张路霞对此踌躇满志。她更期望:随着中国医疗大数据的发展,中国的医疗服务效率更高,医疗服务质量更均衡。
(文章选自《北医人》73期,作者徐璐)
编辑:玉洁
信息来源:北京大学新闻网 http://bynew.bjmu.edu.cn/byr/203707.htm